Translate

【阅读笔记】焦虑是礼物:直面情绪

 


诚实、坦然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所有情绪,学会去接纳和消化,而不是把它当成疾病或尝试消除症状。

作者认为焦虑是不需要摆脱的,而是应该将它视为疗愈的需求。焦虑不是一种“疾病”,而是一个觉醒的时机。

那些曾经让我们受用无穷的原始警报系统,在某些时候是需要的,用来避开危险和伤害,但不能任由这种警报感操控,这样我们才不会将一些负面的感受、尤其是焦虑,投射在其他人、我们自己、或这个世界身上。

我们需要了解焦虑从何而来,并清楚知道这并不表示余生一定会在焦虑中渡过。

焦虑的一个共同根源就是缺乏自信,总是害怕做错抉择。当有侵入性思维尝试寻求确定时,反复不停地确认只会让焦虑更严重。例如有的人会常常怀疑“如果这不是上帝的旨意”,又或者“有罪论”担心会触犯条规。

其实我们生来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、不想要什么,可是从小其他人就不断告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、应该喜欢什么,要我们表现“正常”,让社会认同。会导致焦虑的主要有两种社会文化:“正常”的迷思以及对快乐的期待。

追求“正常”会引发严重焦虑,因为这在暗示着“现在的你不好。”留意自己言语间是不是很常出现“应该”这个词,这表示着我们正在让自己落入社会和文化的规范里,要表现得“正常”。

我们的文化追求美好、幸福快乐,推崇活泼热情的人。当我们稍微忧郁或内向或步伐慢一点就会被认为有问题、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。所以我们都会羡慕和崇拜那些勇于活出自我的人。

现在的媒体文化过度渲染焦虑,不断地发出“这个世界不安全”、“你做错了”等负面讯息,尤其是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发言,很容易散播消极的情绪甚至是文字攻击。作者因此建议节制媒体使用。可是与其节制,不如学习选择并控制社交媒体的使用,让社交媒体为我们所用,而不是我们被媒体影响。

急性焦虑可以马上感觉得到并做出反应;但非急性的广泛性焦虑症则会透过慢性问题显现,例如肌肉酸痛、头痛、呼吸困难、失眠等等。

(延伸阅读:【病由心生】阅读笔记

“焦虑是心灵的一种沟通方式,传达的是内心有某些事物已经扭曲、失去平衡,或是需要注意。当你只是忽略或消除症状,就会错失讯息,而你的内在自己将加倍努力,籍由发送更多警告和吸引注意的想法、感觉或生理症状,来告诫你需要转向内在。”

疗愈并没有放诸四海皆准的公式。即使明知道练习和改变只会带来正向的成长和疗愈,但我们内在的一部份仍然会显得抗拒,因为我们都渴望停留在熟悉、安全以及可预测的国度里。抗拒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部份,可是透过处理抗拒,反而能够帮助我们成长并强化我们对自身的意识。找出并处理抗拒很重要,这样才能帮助焦虑得到疗愈。

人生必然会有痛苦、伤心和分离,逃避痛苦并不会让痛苦的感觉减轻多少,可是面对痛苦却是通往幸福的捷径。辨认出自己的防御机制,才能脱离焦虑的框架。

“转化”是内心里的,而不是外在的改变。疗愈焦虑的其中一个重要步骤,就是有意识地去经历转化的过渡时期。转化的三个阶段:放手、过渡期、重生。

面对内在的焦虑和悲伤是需要勇气的。如果我们不正面、积极地面对,它们还是会找到某种方式逼你面对,如果我们先主动找到掌控权,那么在对付焦虑的时候就会比较容易了。
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